工地那些事之老潘

初见“老潘”,是在目科里隧道工地出口工人生活区的食堂门口,正值晌午,几十个工人正在排队打饭,一天中所有的辛劳全都融化在一口热饭中,经同事给我指认,我看见了“传说中”的“老潘”。

第一眼,似乎与想象中的“重量级”人物有些不一样:这“老汉”,头上戴着一顶安全帽,许是吃饭的缘故,帽子有些歪,露在帽沿外面的头发已经斑白了,脸上没多少肉,可是,那晒得干黑的脸上那对深陷的眼睛显得特别明亮,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、黄不黄的毛巾,已过九月,下面的裤腿却卷到小腿,毛茸茸的小腿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筋疙瘩,被一条条高高鼓起的血管串联着。

老潘本名潘青明,之所以叫他老潘,不仅是因为在工地上他已经年满五十的“高龄”,还因为这是大伙对他的“爱称”,“不要看老潘年龄老,他干过的隧道比我们走过的隧道都要多”,每每提起老潘,同事小王总有一箩筐说不完的话。

目科里隧道右线全长2594米,是整个标段最长的一条隧道,由于隧道出口距离外面的道路较远,仅有一条不足3米的村道位于洞口500米处,施工机械、材料进场尤为困难,施工难度困难可想而知,前期没有炸药,隧道全靠破碎锤凿进,老潘就领着操作手一锤一锤的前进;由于岩石太硬,一台炮头机昼夜不停,炮纤断了,老板说不能再打了, 老潘硬是挡在前面,说服老板,直到最后一点工作收尾。每天早上,老潘也总是上工地最早的那一个,无论晚上加班到几点,干活的时候总是精神气十足,实打实的风雨无阻,丝毫看不出已经年过半百的人,工友们都笑称老潘是工地上的一头老黄牛。

没有风的夏夜又闷又热,洗澡近乎一种奢望。当听到新来的小王抱怨工地生活艰苦,已经好几天都没有洗过热水澡时,老潘又充当起了“知心叔叔”,“你这个年轻娃儿,男子汉不能为了这点小事就打退堂鼓,干活就不要怕吃这点苦。”相较于夏天,工地上的冬天更难熬,老潘一直记得去年冬天,寒风呼啸,他也是在繁忙中度过的,直到腊月二十八才回到家。“莫怕冷,莫怕累,冷可以加条被子,累了可以休息,不干活那才焦死人。”这是老潘念叨的最多的一句话。

30岁那年,老潘离开了老家重庆云阳,那个时候,辛辛苦苦种下的土豆一斤卖不了几毛钱,种地攒不下钱,刚好村子里有人介绍他去熟人的劳务公司,从此以后就在工地安了家。十几年里,一块出来的同乡,走的走,留的留,有些人去了更远的城市,有些人则回到了家乡,只剩老潘在工地上坚持了下来。就在去年,老潘拿出3000块钱给在城里上初中的孙子买了一部手机,为的是方便孙子上网查东西,“我们出来打工就是为了娃娃,他只要好好学习,我这个爷爷应该支持他。”

其实工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像老潘这样的守望者,一条被子、一口麻袋包裹、一身工服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,他们以勤奋和汗水融入工地,以热血和质朴浇筑中交梦,他们就是——中交筑路人!


扫一扫